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邓贞)近日,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市气象局等机构共同研发的“扶摇”气象大模型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个聚焦超大城市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AI模型,“扶摇”具备1公里空间分辨率、3秒级推理能力,相较传统模式实现三倍精度提升和百倍时效压缩,已率先在上海部署应用于2024年主汛期,其业务能力已覆盖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关键预警需求。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这项成果背后,是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智院”)推动“人工智能+科研范式”深度融合的阶段性体现。作为上海市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上智院成立于2023年9月,由复旦大学与多家科技企业联合共建,聚焦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科学智能技术的原始创新与应用拓展。其“科研即工程”理念贯穿全链条,强调以统一平台、模型、数据体系打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
人工智能对科研效率与方式的深刻改写实倍网,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层面的重构。2021年,时任蚂蚁集团副总裁、首席AI科学家的漆远决定回归学术界,担任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并创立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在其主导下,复旦启动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智算平台建设。2023年6月,CFFF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依托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切问一号”与复旦江湾校区的“近思一号”,构建起横跨1500公里的异构超级算力集群,总规模达40 PFlop/s,支持超千卡并行调度。
该平台目前已接入复旦大学全校51个院系、近4000名科研用户,支撑项目总量超过百项国家级课题,并在量子化学、蛋白折叠、大气模拟等多个战略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GPU平均使用率达到95%,高性能计算资源利用率达90%,数据传输速率高达25Gb/s,实现1TB数据跨机房10分钟内完成同步。其高效、稳定的运行表现,使CFFF在中国高校算力平台评选中名列前茅,并成为科学大模型训练与验证的底层支撑。
在CFFF平台基础上,上智院陆续推出三款面向核心科研领域的垂直科学大模型:伏羲气象大模型、女娲生命大模型与燧人物质大模型。其中,伏羲模型在2024年台风“贝碧嘉”路径预测中展现领先性能,提前五天准确锁定上海浦东为登陆点,相关集合预报结果已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香港天文台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纳入业务运行。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实测数据显示,伏羲模型在预报精度(ACC)与误差均方根(RMSE)等指标上居全球领先。
女娲生命大模型依托复旦大学在RNA干扰机制研究的深厚积累,构建全球首个大规模siRNA药物数据库,覆盖逾30万条经化学修饰的高质量样本,涵盖45个治疗靶点,训练出的AI模型将药效预测误差由40%降至8%。该模型亦已拓展至蛋白结构动态设计与数字孪生诊疗等前沿场景。
燧人物质大模型聚焦材料科学核心难点,基于最大规模的第一性原理数据库QO2Mol训练,构建出一个具备生成与推理能力的通用分子理解平台。在新能源方向,模型成功构建929个候选分子潜力库以优化锂电池电解液配方;在绿色材料方向,从700万种虚拟分子中筛选出满足特定降解性与力学性能要求的可持续单体;在药物研发方面,辅助发现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的动态结合口袋,提升成药靶点命中率。多项评估显示,该模型在生成速度、表达能力和模拟精度上全面优于EDM等国际主流模型。
为支撑上述模型研发和行业落地,上智院携手无限光年推出AI4S特色智算软件平台,聚合DeepSeek、AlphaFold3、伏羲、燧人、女娲等多类模型,完成与6家国产GPU的适配,并配套构建科研版的智能开发工具链。平台目前已为多所高校、研究所提供算力与模型部署支持,并作为复旦“百模计划”的重要执行载体,助力产教融合落地。
业内普遍认为,科学智能是构建国家原始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路径。其不同于通用语言模型的文本能力,更强调物理、生命与地球系统的推理建模能力。上智院与复旦大学正协同推进“科研+工程+生态”的一体化系统建设实倍网,力图在2025年前形成“平台—模型—数据—工具链”四位一体的科学智能基础设施,为上海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动能和人才保障。
万银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