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于9月11日成功举办全市公安机关“法治润潇湘 铁血担正义”主题演讲比赛。参赛选手深情讲述了永州公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在阳光下守护着城市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接下来宏图优配,就让我们走进这些饱含情感与力量的文字,聆听他们的声音。
祁阳市公安局 于铠源
每天清晨7点,湖南永州祁阳最堵的十字路口,总有个身影站在车流里:整理一下白手套宏图优配,理理警服领口,目光扫过斑马线——这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先进工作者陈文生的“生物钟”。从19岁穿橄榄绿的军装,到如今藏蓝色的警服,他身上的颜色换了,可那股“往前冲”的劲儿,二十多年没变过。这股劲儿,是刻在骨子里的“铁血”。
1992年入伍,十二载军营把他磨成了“拼命三郎”:战术场上摸爬滚打,练出一身钢筋铁骨。2004年转业当警察,他说:“军营教会我冲锋,警营就是新战场。”在巡特警大队,痛风发作时,他吞下止痛药继续蹲守毒窝;哮喘犯了,揣着气雾剂就冲进涉黑抓捕现场。有人劝他“年纪不小了,悠着点”,他总说:“坏人可不会等你舒服了再作案。”
2017年祁阳发大水,齐胸的洪水泡了他三天三夜。他和队员驾着冲锋舟,在漂着杂物的洪水里来来回回救了1000多人次。后来队员们才发现,他后背被冲锋舟磨得血肉模糊,结痂的地方和警服粘在一起,扯一下就渗血。
2018年九龙村泥石流,他被塌下来的房梁砸伤右手,就裹个塑料袋继续清淤。村民送来热馒头,他揣着没吃,归队前按市场价把钱给了村支书,这股劲儿,更是融进日常的“法治温度”。2024年春节前,挂榜山林场路段冻塌了。凌晨5点,陈文生带着人往山里赶。山路结冰,车开不动,他们就踩着冰碴子步行,寒风往骨头缝里钻。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塌方点,他手冻握不住,就用石头压住警戒线,指挥20多辆滞留车辆调头。司机们摇下车窗竖大拇指,他却躲在警车后偷偷喷哮喘药——没人知道,他凌晨3点才从另一个执勤点撤下来。调任交警大队政委后,他跑遍了祁阳所有的路。看到三座桥早晚高峰堵得厉害,就组建“铁骑中队”:20辆警用摩托穿梭在车流里,处警时间从15分钟缩到5分钟。现在街头的铁骑队员,都记得他说的:“警服上的国徽,得让老百姓看着踏实。”去年夏天,村民唐某出车祸没钱手术,陈文生连夜赶去垫了医药费,又跑了三天帮着申请救助基金。
他常说:“老百姓的事,等不得。”这几年,他在路面执勤800多次,查处交通违法5000多起,却总把“说理执法”挂在嘴边。一次拦下闯红灯的老人,他没开罚单,而是陪着老人走到路口,指着信号灯说:“您看,红灯亮了停一停,比啥都安全。”战友们,陈文生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个个具体的选择:洪水面前,是“再救一个”的执着,病床前,是“先垫上”的果断,冰天雪地里,是“往前爬”的坚持,这就是潇湘大地上的“铁血”,不是喊出来的豪言,是危难时站出来的脊梁,这也是法治的“润”,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是藏在口袋里的医药费,是路口那抹准时出现的藏蓝。
这抹闪耀在基层的光芒宏图优配,恰恰是整个祁阳乃至永州公安队伍的生动缩影,从潇湘两岸到瑶寨苗乡,藏蓝身影始终与这座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他们曾在扫黑除恶中利剑出鞘,在疫情防控前筑起铜墙铁壁,在抗洪救灾时逆向冲锋,但同时,他们也是父母眼中未能常伴的儿女,是孩子口中总在加班的爸妈,但是他们,却把最坚实的臂膀,最温暖的守护,给了这座城市每一个陌生人,所以我相信,这支队伍必将昂首阔步,以法治浇润潇湘,用铁血肩担正义,让平安这棵大树在这片土地上根深叶茂,护佑万家。(陈卫林)
万银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