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艰难征途中,涌现了无数能征善战的英雄人物,而在这些人当中,徐达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能拥有大明半壁江山,其中相当一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徐达的领兵作战。徐达不仅战功赫赫,而且以忠心著称。他心中只有君主与国家天弘配资,从不谋求个人利益;他虽常年带兵征战,却不以杀戮为乐,更注重克敌制胜。他是历史上少见的儒将,既能打仗,又有宽厚仁义之心。
若要在中国历史上为徐达寻找一位能够比肩的人物,也许只有秦国大将王翦可堪对比。两人同样智勇双全,但他们面对的皇帝却截然不同。秦始皇虽也心狠多疑,但他能容忍功臣;而朱元璋却疑心极重,甚至嗜杀功臣。从这个角度来看,王翦无疑比徐达幸运得多。朱元璋虽然擅长识人用人,也深知徐达的本事,因此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其谋勇过人,能镇压乱世、平定群雄,且不贪财、不好色、不居功自傲,实为文武双全、古今罕见的大将军。然而,即便如此,朱元璋在心底依旧对徐达保持着深深的戒备。
展开剩余73%朱元璋坐上皇位之后,表面上风光无限,但他的内心却常常忧虑不安。他最担心的并不是北元残余势力,而是手握重兵的徐达。徐达作为大明军权的第一人,他所掌控的力量足以决定王朝的存亡。朱元璋担心徐达反叛,于是采取了一种制衡的方式:每年春天,他都会命令徐达领兵出征,而到了冬天,不论外部战事如何,朱元璋都要他回京。徐达心知主上的用意,因此每次凯旋后,都会第一时间上交兵权,以示清楚自己臣子的身份与分寸。朱元璋对徐达的谨慎非常欣赏,甚至常称呼他为“布衣兄弟”。
在日常相处中,朱元璋与徐达常常下棋。徐达几乎从未赢过,他总是刻意让朱元璋。这让朱元璋觉得自己面子上过不去,要求徐达放开一战。一次对弈中,朱元璋眼见胜局在握,得意地让徐达认输。可徐达却请朱元璋站起来观看全局,结果棋盘上的棋子赫然拼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当场愣住,最后也不得不佩服徐达的机智。作为奖赏,他送给徐达一座楼和莫愁湖花园一带的风景宅院,这座楼就是今天南京莫愁湖畔的“胜棋楼”。
然而,这样的恩赐背后也暗藏危机。朱元璋后来再次登上胜棋楼时,竟生出一种被臣子炫耀的错觉,心中极为不快。于是,他又提出要将自己称帝前的旧居——吴王府赐给徐达。徐达当即拒绝,心中早已察觉这是一个陷阱。他无论如何都不敢接受,因为他明白,这不仅仅是宅子,而是朱元璋对他心存不满的暗示。朱元璋不甘心,便设计设宴,将徐达灌醉后抬入吴王府卧室。徐达醒来后,立刻惶恐不安,伏地认罪。这种谨慎的表现,再一次令朱元璋找不到借口处置他。
朱元璋无法直接拿徐达开刀,心中更添郁结。他深思熟虑后,最终想出了一个极具杀伤力的办法——“瓜蔓抄”。这一制度类似“连坐法”,一旦有人获罪,便会顺藤摸瓜,将其亲族、好友乃至所有牵连者一并查办,以彻底斩草除根。明初四大案中,胡惟庸、蓝玉等人及其家族,皆因这条制度被株连数十万人。徐达见此,不禁心惊。他虽谨慎自守,但却无法保证身边亲友不出纰漏。想到自己随时可能被人构陷,他深感恐惧。
最终,徐达选择上书请辞,回乡养病,淡出权力中心。他自此不再过问政事,过起了退隐生活。然而朱元璋依旧不放心,对他时刻关注。后来徐达身患背疽,被接入京城医治。朱元璋还特意让御厨烹制烧鹅给他补身,结果徐达食用后,病情急转直下,不久便去世。虽说这种说法并未见于正史,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许多人认为朱元璋并非无辜。
随着徐达的去世,朱元璋终于彻底放下心头大石。因为在帝王的床榻之侧,再也没有一个能让他寝食难安的存在了。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发布于:天津市万银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